京剧上台演出形式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表演手法
- 唱:是京剧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绝大部分戏的内容和情节都以 “唱” 的形式来展现,要求演员发音吐字清晰、字正腔圆,通过行腔技巧和气息调理,做到以情带声、韵味十足。
- 念:即念白,是在生活语言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抑扬顿挫和鲜明的节奏,全凭演员口舌功力,有 “千斤念白四两唱” 之说。
- 做:指表演功,包括身段、手势、眼神、表情、步法、姿势等,每一行当都有各自不同的程式动作,要求优美、流畅、自如,符合剧中人物的性格与情感。
- 打:即武打,在传统武术基础上融合舞蹈、杂技等艺术形式发展形成,有陆地战、河海战、马上战等多种武打程式,以及毯子功、把子功、跷功等主要打功。
角色行当
- 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须生多为中年以上剧中人;红生一般指勾红脸的须生;小生扮演年轻男性角色;武生是戏中的武打角色。
- 旦行:包括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青衣以唱为主,多为贤妻良母型角色;花旦性格活泼;武旦、刀马旦以武功见长;老旦为中老年妇女。
- 净行:又称花脸,分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以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在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
- 丑行:勾脸,勾画 “三花脸”,分文丑、武丑。文丑包括方巾丑等;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也叫开口跳。
舞台布置
- 守旧与出将入相:舞台面向观众席的一面,左侧是上场门,门框上写 “出将”,右侧是下场门,上写 “入相”,上下场门之间是具有衬幕作用的门帘台帐,也称守旧。
- 一桌两椅:通过不同的摆放方式和演员的表演,可以象征不同的场景,如宫殿、书房、客厅、战场等。
服饰装扮
- 丰富多样:以明代服装为基础,参照宋、元、清等朝代服装样式形成,采用 “通用” 制原则,历史剧目不分朝代年份,演员所穿戏装和头饰有严格规定,有 “宁穿破、不穿错” 之说。
- 衣箱分类:大衣箱放置蟒、袍等文戏服装;二衣箱放置大靠、箭衣等武戏服装;三衣箱放置彩裤、水衣等内衬衣物和靴鞋等;盔头箱放置髯口、发髻、盔帽、翎子等;旗包箱放置刀枪把子、旗子等大小道具。
音乐伴奏
- 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还有月琴、弦子、笛子、唢呐等,主要为演唱进行伴奏,渲染气氛,配合演员表演。
- 武场:以打击乐伴奏为主,包括鼓、板、大锣、小锣、铙钹等,通过不同的锣鼓点来把握舞台节奏、制造舞台气势、塑造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