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课程目标 :
-
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美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认识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分析、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学生应学会运用美术语言和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创造力,培养审美判断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应逐渐形成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品味,培养人文素养和环保意识,学会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塑造健全人格。
- 课程内容 :
-
美术基本知识 :包括美术的历史与发展、美术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
-
美术技能与表现 :包括绘画技法(如素描、水彩画、油画等)、雕塑技法(如泥塑、石雕、木雕等)、设计艺术(如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工业设计等)、摄影艺术(如摄影原理、摄影技巧、摄影作品欣赏等)。
-
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包括美术与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的联系,美术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联系,美术与历史、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系。
- 教学建议 :
-
教学方法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演示、实践、讨论、参观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课程思政目标 :培养学生的“四观三爱”,即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确立三大课程思政文化主题,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课程性质 :
-
视觉性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发明为特性。
-
实践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
人文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
-
愉悦性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 评价方式 :
- 学业成就表现 :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之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
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框架,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的现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