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高考的志愿填报时间是考生和家长关注的重点。了解具体的填报时间和流程,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升学过程。
春季高考志愿填报时间
广东2025年春季高考志愿填报时间
- 填报时间:2025年3月13日14:00至3月17日12:00。
- 填报方式:考生需凭本人普通高考报名注册账号和密码登录广东省普通高考报名系统,选择春季高考“依学考录取”或“3+证书”考试中的一类进行填报。
其他省份的春季高考志愿填报时间
- 上海:2025年上海春季高考志愿填报时间为2月15日9:00-22:00、2月16日9:00-16:00。
- 山东:2024年春季高考志愿填报时间为11月9日至15日。
春季高考志愿填报流程
网上填报志愿
- 登录系统:考生凭本人普通高考报名注册账号和密码登录广东省普通高考报名系统。
- 选择类别:选择春季高考“依学考录取”或“3+证书”考试中的一类进行填报。
- 确认志愿:使用高考报名时绑定的手机号码接收短信验证码或人脸比对两种方式中的其中一种,完成网上志愿填报及确认。
志愿设置
- 依学考录取:普通类设2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艺体类设1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包含6个专业志愿和1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
- 3+证书考试:本科批次设1个院校专业组志愿,高职(专科)批次按考生类型分中职生批次、退役士兵批次、内地西藏新疆班批次。
春季高考志愿填报注意事项
填报志愿前的准备
- 了解成绩及排位情况:考生应密切关注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官网和官微最新公告,了解自己的成绩及排位情况。
- 熟悉招生政策和院校招生章程:考生要认真查阅春季高考招生录取的政策、志愿填报方式、投档模式,以及各招生院校招生网站发布的2025年春季高考招生章程和录取规则。
- 知晓招生专业及对考生身体条件及其他要求:考生须按要求参加2025年普通高考体检并上传体检数据,并结合本人生源类型,认真阅读相关目录中的重要说明。
填报策略
- 合理设置志愿梯度:考生应根据自己的成绩、排位及高校和专业的往年录取分数、投档最低排位等情况,适当拉开填报的院校专业组之间的梯度,以提高被录取机会。
- 注意志愿确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必须进行网上志愿确认,且只确认一次。取消志愿确认后必须再次进行网上确认,否则志愿无效。
春季高考的志愿填报时间一般为考试结束后的特定时间段内,具体时间为3月13日14:00至3月17日12:00。考生需通过网上系统进行填报,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类别,并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设置志愿。填报前应充分了解成绩、政策和院校要求,确保志愿填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春考志愿的填报时间一般是什么时候?
春考志愿的填报时间因地区而异。以下是一些主要地区的春考志愿填报时间:
-
广东省:2025年春季高考志愿填报时间为3月13日14:00至3月17日12:00。
-
上海市:2025年春季高考志愿填报时间为2月15日9:00至2月16日16:00。
春考志愿的填报方式是什么?
2025年春季高考志愿的填报方式是网上填报。以下是具体的填报步骤和要求:
-
登录系统:
- 使用普通高考报名注册账号和密码登录广东省普通高考报名系统(https://pg.eeagd.edu.cn/ks/)。
- 如果忘记密码,可以通过绑定的手机号码重置密码。
-
选择志愿填报类型:
- 在系统中选择“春季高考志愿填报”选项。
- 核对考生信息,确保无误后进入志愿填报页面。
-
填报志愿:
- 输入院校代码、专业组代码和专业代码。
- 每个院校专业组包含6个专业志愿和1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
- 填报完成后,点击“核对志愿”按钮,确认志愿信息无误。
-
确认志愿:
- 志愿确认有两种方式:
- 短信验证码:选择短信确认方式,系统会向绑定的手机发送验证码,输入验证码完成确认。
- 人脸比对:选择人脸比对方式,系统会通过手机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确认操作人身份。
- 志愿确认有两种方式:
-
修改志愿:
- 在规定时间内(3月13日14:00至17日12:00),考生可以多次修改志愿。
- 首次确认志愿后,最多可取消确认并修改志愿两次。
春考志愿的填报技巧有哪些?
以下是春考志愿填报的一些技巧:
1. 充分了解招生政策
- 熟悉政策:了解春季高考的招生政策、志愿填报方式、投档模式等。特别是要仔细阅读目标院校的招生章程和录取规则,了解各专业的特殊要求,如身体条件、单科成绩等限制。
2. 科学合理定位
- 结合成绩和排名:根据自己的春考成绩和排名,理性评估自己的定位,选择合适的院校和专业。可以参考往年的录取数据和位次,确保所选志愿在合理范围内。
3. 梯度配置志愿
- “冲、稳、保”策略:按照“冲、稳、保”的原则,合理分配志愿名额。即30%的志愿用于冲刺目标院校,40%的志愿用于稳妥选择,30%的志愿用于保底。
4. 关注院校和专业特点
- 院校类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规划,选择适合的院校类型。例如,如果计划继续深造,可以选择研究型大学;如果计划就业,可以选择应用技术较强的院校。
- 专业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避免盲目跟风选择热门专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5. 谨慎对待调剂政策
- 是否服从调剂:是否选择“服从调剂”需谨慎考虑。如果选择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也可能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如果选择不服从调剂,则需要确保每个志愿都有十足的录取把握。
6. 了解院校费用标准
- 经济因素:部分公办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及民办高校收费较高,考生需结合自身家庭经济情况,详细了解相关高校的学费标准以及奖、贷、助学金情况后再填报此类高校或专业志愿。
7. 关注身体条件要求
- 体检要求:部分专业对考生的身体条件有明确要求,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务必仔细查询各院校的相关规定,避免因忽略这些特殊要求而影响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