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表达效果题答题模板
(适用于句子赏析、修辞分析、词语理解等题型)
一、修辞手法类
-
比喻
- 公式: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本体”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人物特点,表达了作者情感/主旨 。
-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语言感染力,引发读者联想。
- 示例:“他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 → 将“笑容”比作“春天的阳光”,突出人物温暖、友善的形象,表达作者对人物的喜爱 。
-
拟人
- 公式: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人的动作/情感,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特征/氛围,传递了情感/态度 。
- 示例:“风儿轻轻唱着歌,抚摸着金黄的麦浪。” → “唱”“抚摸”拟人化描写,展现田野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对自然的赞美 。
-
排比
- 公式:使用排比句式,通过“重复结构”增强语势,突出内容/情感的层次感/强烈性,深化主题 。
- 示例:“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精确。” → 强调不同学习方式的作用,增强说服力 。
二、描写方法类
-
动作/神态描写
- 公式:通过“具体动词/形容词”的细节刻画,生动展现人物性格/心理,反映情感/主题 。
- 示例:“妈妈本能地直起身,要帮我脱鞋。” → “本能地”凸显母亲习惯性关爱,表达母爱的深厚自然 。
-
环境描写
- 公式:描绘“环境特征”(如天气、色彩、声音),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心情/命运,暗示主题/情节发展 。
- 示例:“凄苦的北风像饥饿的猩猩在吼。” → 比喻寒风声,营造压抑氛围,暗示人物困境 。
三、词语理解类
-
关键词语(动词/形容词/叠词)
- 公式:“词语”本义指字面意思,在文中指语境义/象征义,突出了对象特点,表达了情感/态度 。
- 示例:“褶皱的情感” → “褶皱”本义为折痕,此处比喻内心的纠结,通过“风抚平褶皱”表现释然后的平和 。
-
副词/关联词
- 公式:“词语”修饰/连接上下文,强调逻辑关系/程度,强化情感/观点 。
- 示例:“他竟然考了满分!” → “竟然”表意外,突出惊讶与赞赏 。
四、结构作用类
-
首尾句/过渡句
- 公式:该句位于段落位置(如开头、结尾、过渡),起到总领全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的作用,增强文章逻辑性/感染力 。
-
反复/照应
- 公式:通过重复“关键词/句”,突出主题/情感,形成节奏感/呼应效果 。
五、通用答题步骤
- 明手法:指出修辞/描写/表现手法 。
- 析内容:结合句子具体分析手法如何运用 。
- 谈效果:
- 内容:是否突出特征、深化主题?
- 情感:是否传递喜怒哀乐或态度?
- 读者:是否引发共鸣、想象或思考?
- 扣主旨:联系全文总结作用(如推动情节、塑造形象等) 。
示例综合运用
原句:“母亲干瘪的乳房像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一生的盛宴。”
解析:
- 手法:比喻(将“乳房”比作“碗”)。
- 内容:“干瘪”与“盛宴”对比,突出母亲耗尽心血养育子女 。
- 效果:化抽象母爱为具体形象,强调牺牲与伟大,表达感激与赞美 。
注意:答题需结合具体文本,避免空泛。若涉及多角度(如修辞+结构),需分层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