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被称为“脐带”的经贸人文纽带并非简单的“剪断”关系,而是呈现复杂交织的动态特征。根据最新研究,这种关系在对抗与合作中不断重构:
-
经贸博弈的“双刃剑”效应
尽管特朗普政府重启对华关税战(如2025年4月加征34%关税),但中美贸易额仍保持韧性。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6882.8亿美元,特斯拉等美企持续扩大在华投资。这种“竞合交织”状态显示,完全“剪断”既不现实也违背经济规律。 -
人文交流的“民间韧性”
TikTok在美用户超1.7亿,带动非遗文化出海;小红书成为美民众讨论中国医疗、教育的热门平台,单月互动量超2亿人次。青年交流方面,2024年超1.6万名美国青少年应邀访华,形成“数字丝绸之路的民间实践”。这种自下而上的互动模式具有强大生命力。 -
科技竞争的“规则重塑”
美国对华半导体管制清单扩大至28纳米以下制程,中国则通过《芯片科学工程》专项突破技术壁垒。这种“小院高墙”与自主创新的对弈,正在推动全球产业链重组,而非简单的脱钩。 -
制度互鉴的“双向渗透”
特朗普政府借鉴中国“新型举国体制”重组NIH,中国“放管服”改革引入美国营商便利化经验。这种制度层面的交互影响,突破了传统东西方治理模式的对立。
当前中美关系更接近“竞合共存”状态:既有特朗普关税战、技术封锁等对抗性因素,也存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下的规则博弈、人文交流的“草根外交”等合作空间。正如***主席指出,中美关系基础在民间,希望在人民。剪断脐带既无必要也做不到,更需警惕这种“断脐”论调可能加剧战略误判。未来应继续通过G20、“一带一路”等平台扩大合作共识,推动关系向包容性互鉴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