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制度是保障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重要基础,各地通过明确队伍建设、职责分工、日常管理等机制,形成系统化规范。以下是相关要点梳理:
一、队伍建设原则
-
政府主导,多方协同
政府在队伍建设中起主导作用,整合部门、社会及基层资源,形成专常兼备的救援体系。例如,绥化市强调市、县(市、区)政府需统筹规划,协调驻军、民兵及社会力量参与。 -
专业化与社会化结合
既提升专业队伍技能(如消防、医疗等),也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通过培训提高社会救援能力。
二、队伍职责分工
-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
负责“全灾种、大应急”任务,承担跨区域抢险救援及指导其他队伍工作。 -
专业队伍
针对行业风险(如化工、矿山)开展专项处置,承担本领域突发事件救援。 -
基层队伍
乡镇、街道建立综合性队伍,负责先期处置、隐患排查及信息传递。 -
社会力量
在政府指导下参与辅助救援、物资发放及科普宣传。
三、日常管理制度
-
值班值守与应急响应
- 需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快速响应突发事件。
- 接到指令后,按预案要求集结装备和人员,明确行动流程。
-
培训演练
- 专业队伍每年至少1次实装演练,社会力量定期参与联合训练。
- 强化理论、体能及装备操作培训,提升协同作战能力。
-
信息与装备管理
- 完善队伍信息登记系统,动态更新人员、装备数据。
- 配备必要防护装备,建立物资储备和调用机制。
四、保障措施
-
经费与保险
各级政府将队伍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救援人员购买意外险。 -
跨区域协作
建立军地联动、区域支援机制,简化跨区域调度程序。 -
法律与荣誉
明确救援人员权益保障,对表现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
总结
应急救援管理制度需结合地方实际,通过规范化建设、常态化训练及多部门协同,构建高效救援体系。具体细则可参考各地出台的官方文件(如绥化市、贵州省及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