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责任制度
- 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的应急管理职责,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确保责任落实到岗到人。
-
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
- 定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建立风险管控台账,落实整改措施,防范事故发生。
-
监测预警制度
- 对瓦斯、粉尘、火灾、水灾等重大风险点实施24小时监测,制定预警条件与响应流程。
-
应急值守与信息报告制度
- 设立应急值班岗位,确保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响应;规范信息接报、传递和发布流程。
-
应急预案体系
- 包括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等,覆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类型,定期修订演练。
-
应急演练制度
- 定期组织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和全面演练,提升应急队伍实战能力。
-
救援协调与联动机制
- 建立政府与企业、部门间的应急联动机制,整合资源协同应对突发事件。
-
物资保障与装备管理制度
- 明确应急物资储备标准,定期检查维护救援装备,确保物资充足、性能可靠。
-
考核问责制度
- 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对失职渎职行为依法追责。
-
培训与宣传教育制度
- 开展全员应急知识培训,普及避险自救技能,强化公众危机意识。
以上制度通过“一案三制”(应急预案、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法制)框架实现系统化管理,并结合信息化手段提升响应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