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背简答题40题
1. 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 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 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教育内容和专门传授知识、技能的社会条件。
- 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2.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 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 文化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
- 文化影响着教育方法的使用。
3.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 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4. 教育的历史性
- 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各不相同的。
5.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虽然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6. 劳动起源说
- 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7. 教育的原始性
-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8. 教育的象征性
- 占主导地位,接受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9.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10.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 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教育权。
- 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和伦理道德规范。
- 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11.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 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 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 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 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类。
12. 我国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
-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13.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 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4.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需要理解学生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
-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需要因材施教。
15. 素质教育的概述
- 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6.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 面向全体,保证适龄儿童受教育机会公平。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道德、兴趣、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发展。
-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核心是创新教育。
-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17.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 顺序性:要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 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
- 不均衡性: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均衡,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均衡性。
- 互补性:扬长避短,注重发展学生的自身优势。
- 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18.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爱国守法:热爱祖国,遵守法律法规。
- 爱岗敬业:热爱教育事业,尽职尽责。
- 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 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学生品格。
-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 终身学习: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19. 教育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基本法,规定教育基本制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教育与社会等内容。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制度、学校、教师、学生、经费保障等内容。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培养和培训、考核和奖励、法律责任等内容。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等内容。
20. 文化素养
- 历史知识:了解中外历史,包括历史人物、事件、文化等。
- 科学知识:了解基础科学知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
- 文学知识:了解中外文学,包括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
- 艺术知识:了解艺术形式,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
- 其他知识:了解其他领域知识,如哲学、宗教、地理等。
21. 教师基本能力
- 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等。
- 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逻辑推理等。
- 信息处理能力: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应用信息等。
- 写作能力:撰写文章,表达观点,进行文学创作等。
以上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简答题考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