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最新进展显示,该项目已纳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规划,采用“调枯不控洪”模式运行,通过优化水位调控(最低9米)和增设生态设施(如4条鱼道),旨在解决枯水期生态与民生问题,同时兼顾灌溉、供水和航运等综合功能。
-
工程定位与目标
作为国家2020-2022年重点水利项目,工程核心目标是缓解鄱阳湖枯水期水位骤降导致的生态恶化(如湿地萎缩、鱼类洄游受阻)及民生困境(供水不足、农业灌溉困难)。通过科学调控江湖关系,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并具备为下游补水的潜力。 -
运行机制创新
采用季节性动态管理:汛期(3-8月)闸门全开保持自然状态;9-11月按多年平均水位线调节;12月至次年3月实施最低9米水位管控,避免湖区干涸。生态设计包括左中右3线4条鱼道和生态泄水闸,最大限度保障水生生物迁徙。 -
争议与优化调整
早期方案因生态担忧引发争议,后续通过多次论证优化:将最低水位从10米逐步下调至9米,扩大鱼道规模,并强化非工程措施(如生态修复研究)。官方强调,当前方案更注重流域综合治理,平衡开发与保护需求。 -
未来展望
工程建成后,预计将稳定枯水期湖区生态基底,改善周边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为长江中下游水资源调度提供支持。长期效果需结合监测数据持续评估,确保生态与经济双赢。
鄱阳湖水利枢纽的推进标志着中国在大型水利工程中探索生态优先路径的实践,其经验或为类似区域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