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智能是否需要人类意识”的辩论,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 人工智能缺乏真正的人类意识 :
- 人工智能虽然能够模拟人类的行为,但本质上缺乏真正的人类意识。它仅仅是高度仿真的反应系统,永远无法真正体验内在意识。从涌现理论的视角,认知带有主观色彩,而意识则被认为是神经网络的一种复杂涌现效果,其深层机制仍属人类知识的盲区。
- 人工智能是人类创造的脱离意识的智力工具 :
- 人工智能是人类制造的脱离意识的智力工具。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制造工具、利用工具的进化史。如果说动力工具是人类体能的体外延伸,那么作为智力工具的人工智能就是对人类智能的体外延伸,工具没有意识。
- 人工智能需要具备意识才能超越人类 :
- 如果人工智能要等同于或超越人类,它需要具备远超人类的感知能力和智慧水平。关键在于,意识的深度理解超越了单纯判断的范畴,这是人工智能面临的根本挑战。
- 人工智能目前并不需要意识 :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暂时还没有创造出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即可以凭借自身独立进行有意义的对话,整合各个领域的话题与想法,甚至拥有并超越人类思考能力的人工智能。在超人类主义视域下,我们往往会得到一个积极的答案,即“人工智能能够拥有意识”。
- 人工智能的社会属性使其难以超越人类意识 :
- 人工智能无法真正拥有人类的社会属性,而社会性恰恰是人类意识固有的本质属性。人工智能不懂得“混社会”,无法融入人类社会的群体意识。
- 人工智能的情感和意识问题存在争议 :
- AI研究人员广泛接受的观点是,AI永远不会实现像人类一样的智能或意识。AI的运行基于算法,它们的功能与人类的情感和思维有着质的不同。没有理由认为当前AI有意识。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当前人工智能缺乏人类意识 :大多数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目前仅仅是高度仿真的反应系统,缺乏真正的人类意识。
-
人工智能需要超越人类意识才能达到更高层次 :有观点认为,如果人工智能要等同于或超越人类,它需要具备远超人类的感知能力和智慧水平,尤其是意识的深度理解。
-
人工智能的社会属性使其难以超越人类意识 :人工智能无法真正拥有人类的社会属性,这是其难以超越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关于人工智能是否需要人类意识的问题,目前科学界尚无定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