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损伤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和心理社会性四大类,其中最常见且危险的是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及锐器伤、负重伤等物理性损伤。
-
生物性因素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频繁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及污染物,易感染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病毒(如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血液或皮肤接触传播。 -
物理性因素
包括锐器伤(如针刺伤,是血源性疾病传播的主因)、机械性损伤(跌倒、腰椎间盘突出)、放射性损伤(防护不当引发皮肤或血液病变)、温度性损伤(烫伤、灼伤)及长期噪声暴露导致的听力损害。 -
化学性因素
长期接触消毒剂(如甲醛、戊二醛)可能引发皮肤过敏或呼吸道炎症;化疗药物和麻醉废气则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流产风险增加甚至脏器损伤。 -
心理社会因素
工作强度大、护患纠纷、倒班压力及面对患者痛苦等,易导致身心疲惫、焦虑或抑郁,影响职业稳定性。
护士需通过规范操作、加强防护装备使用、定期健康检查及心理疏导等措施降低职业风险,保障自身健康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