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古代曾有豫章、江州、江南西道等名称,唐玄宗设江南西道后,因赣江简称“赣”并沿用至今。
江西开发历史超万年,但行政建制始于汉高帝初年,公元前202年设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辖18县,地域与今江西基本一致。汉武帝时,江西属扬州部。三国时期,江西分属吴、楚势力范围,西晋元康元年(291年)改设江州,治所南昌。唐代贞观元年(627年)划全国为10道,江西属江南道,玄宗时扩为15道,江西分属江南西道,辖洪、饶、虔、吉、江、袁、抚、信8州,此时“江西”作为地理概念出现。元代确立行省制度,设江西行省,但辖区包括今广东等地,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布政使司,清沿用“江西”之名。19世纪70年代,因电报通讯需求,江西简称“赣”取代“江”,避免与江苏、黑龙江混淆,民国时期定型为现行简称。
江西简称“赣”源于赣江,其水系发达,古代书院文化鼎盛,白鹿洞书院等名扬天下;明代书院占全国五分之一,宋代白鹿洞书院名列四大书院之首。交通上,江西扼守长江中下游,是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南腹地,京九铁路、沪昆高铁贯穿,水运以赣江、鄱阳湖为枢纽。行政区划历经变迁,从秦九江郡到汉豫章郡,再到唐宋的江南西道、元明清的行省制,最终形成今日11个设区市的格局。了解江西的古称变迁,既能梳理区域历史脉络,也能理解其自然地理与人文发展的深层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