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申论大作文题目紧扣社会发展核心议题,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析、哲学思辨等形式,考查考生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大领域的综合认知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命题趋势呈现三大特点:从材料依赖转向自主发挥、从单一主题拓展到多领域融合、从政策执行层面向价值引领深化,要求考生既需扎实的理论功底,又需结合现实提出创新性见解。
-
主题选择聚焦时代脉搏
近十年申论题目始终围绕国家战略与社会热点,例如“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体现政策导向性与现实针对性。例如2022年“前瞻性思考”聚焦未来发展路径,2021年“深化改革”强调实践创新,2019年“城乡互补发展”呼应城乡二元结构破解需求。考生需关注政策文件与重大会议,提炼高频关键词。 -
命题形式趋向开放多元
早期题目多要求“根据给定资料”,近年则鼓励“联系社会实际和自身体会”(如2016年“不学礼,无以立”)。部分题目引入哲学概念(如2018年“有与无”)、传统文化(如“黄河精神”),甚至跨学科视角(如“科学、艺术与古文化对想象力的作用”),要求考生跳出模板,展现思辨深度。 -
评分标准隐含EEAT维度
- 经验(Experience):结合基层案例或亲身观察(如2020年“基层治理”中的驻村书记事例);
- 专业(Expertise):准确运用政治理论(如科学发展观、共同富裕)及行业术语(如“放管服”“智慧治理”);
- 权威(Authoritativeness):引用政策原文或权威数据(如“十四五”规划指标);
- 可信(Trustworthiness):逻辑严谨、对策可行,避免空泛口号(如提出“村寨银行”等具体模式)。
- 写作策略需动态调整
- 信息型题目(如“如何提升公共服务”)侧重对策分层(制度、技术、监督);
- 思辨型题目(如“有与无”)需构建辩证框架(物质与精神、短期与长期);
- 价值型题目(如“人生追求”)宜用案例+金句升华(如“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申论大作文的本质是模拟公务员决策过程,考生需以“政策解读者+问题解决者”双重角色,在1500字内展现宏观视野与微观落点的平衡。 建议定期分析历年真题,建立“主题-论点-案例”素材库,同时关注地方政府创新实践,强化内容时效性与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