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政课研修的心得体会,综合多篇高权威性资料,可归纳为以下核心感悟:
一、教学能力与素养提升
-
学科知识深化
通过参观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参与专家讲座,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显著提升,能够更精准地引导学生理解前沿学术动态和思想观点。
-
教学方法优化
教师们通过教学反思与同行交流,掌握了更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讨论式教学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参与度。
-
课程设计创新
引入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例如结合港珠澳大桥等时事案例,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二、教学内容与资源整合
-
理论联系实际
专家讲座中强调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与具体案例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理论。例如,通过孙中山故居参观,将历史事件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
时政热点融入
紧密关注时事热点(如港珠澳大桥、新冠疫情防控),引导学生分析国家政策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
多元素材运用
除传统教材外,视频资料、历史案例等新型素材的运用,丰富了课堂表现形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理念与教师成长
-
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对思政课的期待是“灵活”“易懂”“丰富”,教师需从知识传递转向情感交流与心灵滋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
立德树人使命
深刻认识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教师需以身作则,传递核心素养,培养担当意识。
-
持续学习意识
面对新课程标准,教师需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新技术(如线上直播教学),以适应教育发展需求。
四、实践案例与启示
-
案例教学 :在《纲要》课中融入孙中山故居历史,通过“时空对话”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
线上教学创新 :2025年线上思政课采用直播形式,通过专家讲座、互动讨论等方式,突破时空限制,提升教学覆盖面。
-
思政课的全球意义 :如奥运思政课通过运动员故事传递奋斗精神,启示教师应结合时代主题设计课程内容。
通过研修,思政课教师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培养新时代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需继续探索创新路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