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专业属于计算机类。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人工智能专业被明确列为计算机类下的一个特设专业。
人工智能专业的定义及其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专业是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由计算机、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领域如下:
-
机器学习:这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让计算机通过数据学习,从而提高性能和实现智能行为。包括监督学习、非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等各类方法,为解决分类、回归、聚类和最优决策等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
-
深度学习:作为机器学习的一个子领域,基于多层神经网络结构,能够处理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广泛应用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
计算机视觉:旨在使机器获得理解并解释图像的能力,涉及图像识别、物体检测、场景分割、视频分析等多种任务,对于自动驾驶、医疗影像诊断、无人机监控等方面至关重要。
-
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如何使计算机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包括文本分析、语义理解、机器翻译、情感分析以及对话系统构建等,对智能客服、信息检索、社交平台内容管理及教育软件开发等领域具有深远影响。
-
机器人学与智能控制:包括从工业机器人到服务机器人、社交机器人在内的多种类型机器人研发,要求集成传感器融合、运动规划、路径优化以及高级认知功能,实现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行为。
-
知识表示与推理:着重于如何获取、表达和推理专家知识,构建基于知识的系统,如专家系统和自动问答系统,为决策支持和故障诊断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
模式识别与生物特征识别:关注如何利用计算机识别和匹配各种物理或行为特征,如指纹、虹膜、面部、声纹等,广泛应用于安全认证、身份验证和反欺诈系统中。
-
强化学习与智能决策:是一种通过试错来学习最优策略的方法,在游戏AI、金融投资、自动驾驶和资源调度等领域中起着关键作用。
-
大数据分析与预测:AI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能够揭示隐藏在海量数据背后的规律,用于市场预测、风险评估、健康管理等众多应用场景。
计算机类专业在高校中的分类及设置情况
计算机类专业在高校中的分类及设置情况如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整个计算机大类里最基础的专业,相对更偏重理论和软件设计方面的研究。课程包括数学分析、离散数学、近世代数、计算机导论、微机原理等基础课程。该专业对数学要求较高,适合对计算机学习、研发感兴趣,善于逻辑推理及分析的学生就读。就业或考研方向比较宽泛,可从事科研或成为程序员等工作。
-
软件工程专业:主要侧重于软件相关工作,如APP等软件的开发与维护。涉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虽然对数学的要求相对没那么高,但数学好是优秀软件工程师的基本功。该专业适合对软件学习、研究、开发感兴趣、热爱软件应用的学生就读,毕业后可在计算机软件专业公司、信息咨询公司以及金融等其它独资、合资企业工作。
-
网络工程专业:主要设计、研发和解决网络系统方面的问题,除了传统IT公司,很多毕业生也会去非IT公司的IT部门工作,比如银行或金融公司的网络设计、优化和维护等。该专业对计算机要求较高,适合对网络工程感兴趣、热爱通信基础的学生就读。网络工程是国家战略工程,网络安全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社会的稳定,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关注大数据的获取、分析和应用,培养学生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大数据应用方面的技能。学生毕业后可成为数据科学家、大数据分析师等,为组织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和业务优化方案。
-
物联网工程专业:结合互联网和传统电信网,实现物理对象的互联互通,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学生可能会参与物联网设备的研发、物联网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或者从事物联网平台的运营和维护工作。
-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注重创意,利用媒体技术,在游戏、移动互联网、互动娱乐、影视动画等领域展开研究和创作,培养能够熟练地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从事数字媒体制作、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等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致力于智能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人工智能研发工程师、机器学习工程师等职位,参与智能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智能化的发展。
-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结合了空间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研究空间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师、遥感应用工程师等职位,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解决地理空间问题,为各个领域提供精准的空间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结合了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优势,培养学生在电子系统设计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综合能力。学生毕业后可能成为电子工程师、计算机工程师等,参与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或者从事计算机应用的研发和维护工作,将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进一步深入网络安全领域,研究网络空间的安全技术和防护策略。学生毕业后可在网络安全公司、互联网公司等领域找到就业机会,从事网络安全防护、安全漏洞挖掘和修复、安全风险评估等工作,保障网络空间的安全稳定。
-
新媒体技术专业:涉及到数字内容的创作和制作,培养学生在新媒体技术和影视制作方面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毕业后可能在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新媒体平台等领域工作,从事新媒体内容的创作、制作和传播,或者参与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和后期制作。
-
电影制作专业:专注于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的拍摄和后期制作,培养学生在影视制作方面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在影视制作公司、电视台、网络视频平台等从事影视制作、导演、编剧、剪辑等工作。
-
保密技术专业:关注信息安全和保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培养学生在保密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机构、军队、保密单位等从事保密技术工作,负责保护国家机密信息和企业商业秘密的安全。
教育部发布的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影响
教育部发布的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对人工智能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具体如下:
-
新增或调整的人工智能相关课程设置变化:在新版本科专业目录中,部分高校新增了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专业,如“未来机器人”等交叉工程类专业。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会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展开,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核心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人工智能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培养。
-
对学生就业前景带来的改变:随着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设置变化,学生的就业前景也将发生相应改变。一方面,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需求持续增长,具备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将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可从事人工智能算法研发、智能系统开发、数据分析与挖掘等工作;另一方面,传统行业也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化转型,这为相关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更多跨领域就业的机会,如在医疗、金融、制造业等行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
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促使教育教学方式发生变革。例如,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大模型技术驱动的数字教材和学习系统,使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系统,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