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确实存在八所国立师范大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和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发展为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但其余六所鲜为人知,包括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等。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23年正式更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师范大学。抗战期间,该校与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合并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后迁至兰州,发展为西北师范大学。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13年成立,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16年设立,发展为四川师范大学。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更名为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国立杭州高等师范学校则融入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另有两所存在时间较短,如1915年成立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为福建师大前身之一)和1920年设立的奉天省立师范学校(后并入东北师大)。
这八所学校中,仅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由南京高师发展)、华中师大、东北师大等少数延续至今,多数因战乱、合并或政策性调整被裁撤或转型。例如,北平师范大学内迁后,留在北平的市立师范学校(如北京师范)被日伪接管,终在1965年解散,血脉融入首都师范大学。抗战时期师范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国立师范体系对近代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影响深远,而地方师范多因经费不足或战局动荡消亡。如今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院校中,仅三所直接承袭国立体系,其余为各省合并或重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