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对中科大的支持可谓“倾全省之力”,从政策倾斜、资金投入、人才生态到科技成果转化,全方位打造“省校共生”典范。 省委书记公开承诺“有求必应、随叫随到”,合肥市早期甚至优先保障学校供电供暖,近年更通过“科大硅谷”等政策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
政策与资金双轮驱动
安徽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签署三方共建协议,明确“举全省之力”支持中科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合肥市早期在征地、基建等方面无条件支持,近年出台《支持“科大硅谷”建设若政策》,提供税收优惠、开放科研设施共享,并设立专项基金加速成果转化。2023年新一轮共建协议中,安徽承诺强化科技创新平台、人才梯队和基础设施投入,仅“科大硅谷”单项政策就涵盖人才双落户、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等创新机制。 -
招生与人才本地化倾斜
中科大2025年显著增加安徽本科招生名额,较2024年扩招20%,重点向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和皖北地区倾斜。同步实施“雏鹰计划”“雄鹰计划”,鼓励毕业生留皖创业,并提供住房补贴、创业公寓等配套。省委书记韩俊强调“依托人无我有的平台吸引人才”,通过4.0版人才政策构建“近悦远来”生态,例如允许科研人员同时在高校和新型研发机构“双落户”。 -
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机制
安徽与中科大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仅2025年就举办30余场产学研活动,推动PET偏光片、OLED材料等26项成果落地。合肥市对校内职务发明在本地转化的团队给予省市财力贡献等额奖励,并建设科技商学院培养“科班型”企业家。据统计,中科大年均20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中,30%直接服务安徽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支柱产业。 -
战略需求与资源优先匹配
安徽将中科大纳入省级战略科技力量核心,优先支持其参与量子国家实验室、深空探测等重大工程,并配套建设未来技术学院、核科学技术学院。在用电紧张时期,合肥市曾明确要求“优先保障中科大”,而近年更通过“人才安徽行”等活动,为中科大引进战略科学家团队提供绿色通道。
这种“省校共生”模式不仅成就了中科大的全球学术地位,更反哺安徽成为科创策源地。 未来随着招生本地化比例提升和“科大硅谷”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双方的合作将进一步重塑区域创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