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封禁DeepSeek的核心原因可归纳为国家安全担忧、产业竞争压制、国内政治操弄三重动因。安全层面,美方渲染数据外泄风险,指控其服务器位于中国境内可能被用于“情报搜集”;产业层面,DeepSeek通过开源生态和高性价比冲击美企商业垄断,迫使美国从“芯片封锁”升级为“模型封杀”;政治层面,对华强硬已成两党共识,封禁成为拉拢选票与科技资本的筹码。
-
国家安全泛化:美国国会以“保护敏感数据”为由,通过《2025年美国人工智慧能力中国脱钩法案》,禁止联邦设备使用DeepSeek,并威胁使用者最高20年监禁。国防部、NASA等机构率先实施禁令,声称其算法可能“协助中国政府监控”。此类指控与打压华为、TikTok逻辑一致,本质是以“数据安全”为名行技术孤立之实。
-
技术霸权护持:DeepSeek的开源策略和高效模型(如MLA架构)直接挑战OpenAI等美企的封闭商业模式。其快速占据全球开发者生态,迫使美国转向“非传统压制手段”,包括限制云托管、封锁开源传播渠道,甚至施压盟友联合围堵。美国商务部的实体清单制裁意图切断DeepSeek的算力供应链,但实际效果因开源特性受限。
-
政治利益捆绑:共和党将封禁作为选举筹码,迎合军工复合体与科技财团诉求。参议员乔什·霍利等推动法案时直言“美国输不起”,暴露恐惧技术竞争失利的心理。各州跟风禁令(如得克萨斯州、纽约州)进一步放大“对华强硬”的政治表演效应。
当前,美国对DeepSeek的封禁已从单一技术管制演变为“生态脱钩”的系统性打击,但开源技术的全球渗透力使其难以彻底扼杀。这一事件折射出人工智能领域“规则制定权”争夺的长期性,也预示中美科技博弈将向更隐蔽的“软遏制”模式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