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因深厚的历史底蕴、强大的学科实力和卓越的办学成果而备受瞩目,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以及福建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其118年的师范教育办学历史构建了扎实的学科根基;1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高峰学科和13个高原学科凸显学科优势;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雄厚的师资队伍为科研创新提供支撑;水土流失治理等实践成果彰显社会贡献力。
1. 历史底蕴奠定学科根基
福建师范大学肇始于1907年清朝帝师陈宝琛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历经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等院校的调整合并,于1972年更名并延续至今。作为中国建校最早的师范大学之一,其文脉始终与中华教育现代化进程同行,培养了大批教育和学术人才。
2. 国家重点学科引领学科高地
学校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入选1988年国家首批重点学科为起点,逐步形成“一流文科、高水平理科、有特色工科”的学科布局。在教育部最新学科评估中,31个学科上榜,其中A类学科3个、AB类学科18个,全国师范院校排名前列;10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和27个硕博授权点覆盖文、理、工等全领域。
3. 顶尖师资驱动科研创新
依托孙绍振班等拔尖培养计划,以及孙绍振、南帆、马重奇等20余名国家级人才,学校在文学研究和生态治理领域成果斐然。86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支撑“水土流失治理”团队扎根长汀20年,以“反弹琵琶”“等高草灌带”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相关成果入选全国高校思政精品项目。
4. 实践成果赋能社会发展
学校构建“大思政实践中心”,将教育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如地理科学学院团队联合闽台生态研究机构,攻克水土流失难题,并推动生态修复技术转化,助力长汀入选全国生态示范样板区。在“挑战杯”等赛事中,学生团队累计斩获120余项国家级奖项,展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
总结
福建师范大学凭借百年底蕴、学科领先地位与科研创新实践,持续位列中国师范高校第一梯队。从长汀水土保持的生态实践到“孙绍振班”的本硕博贯通培养,其综合实力印证了“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的校训精神,成为服务区域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创新型大学。未来,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福建师大将在教育与科研领域贡献更多标杆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