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三伏天将持续40天,从7月15日延续至8月23日,分为初伏(7月15日-24日)、中伏(7月25日-8月13日)和末伏(8月14日-23日)三个阶段。这是连续第十年出现“超长版”三伏天,中伏因干支纪日规则延长至20天,全国多地将迎来35℃以上持续高温,需重点防范中暑和热射病。
-
时间划分依据:三伏天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共同决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7月15日)入伏,立秋后首个庚日(8月14日)进入末伏。庚日每10天循环一次,导致每年入伏日期不同,中伏时长则取决于夏至与立秋间的庚日数量,今年因出现5个庚日而延长至20天。
-
气候特点与健康风险:三伏天恰逢小暑与处暑之间,高温高湿叠加形成“蒸烤”模式。江南、华南及新疆等地局部气温可达40℃以上,老人、儿童及体质弱者需避免午后外出,及时补充电解质。
-
防暑降温建议:采用“避、补、缓”策略:避开正午时段户外活动,补充水分(每日饮水不少于2升),选择透气衣物;饮食可增加绿豆汤、苦瓜等清热食材,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左右以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
-
养生误区澄清:三伏贴等传统疗法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盲目“冬病夏治”可能引发皮肤过敏;剧烈运动后不宜立即冲冷水澡,以免血管骤缩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建议公众通过气象部门官方渠道获取实时高温预警,合理规划出行与作息,科学应对全年最热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