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术论文的署名问题,需遵循以下核心规范和注意事项:
一、基本原则
-
贡献优先
署名应基于对研究项目的实质性贡献,包括数据采集、分析、论文撰写等核心环节。第一作者通常为数据主要贡献者或论文执笔者,通讯作者多为项目负责人。
-
作者资格明确
仅对参与研究过程并承担学术责任的人员署名,禁止荣誉性、馈赠性或利益交换性署名。所有作者需对论文内容负责。
二、署名角色与排序
-
核心角色
-
第一作者 :承担主要研究工作并撰写论文,是成果的核心贡献者。
-
通讯作者 :负责论文审核、联系投稿等,通常为项目负责人。
-
-
排序规则
-
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序,但需作者协商一致,部分学科或期刊有固定惯例(如按姓氏字母)。
-
特殊情况下可标注“同等贡献”以调整顺序。
-
三、机构与单位要求
-
单位一致性
所有作者需在论文署名中使用实际研究单位,且第一单位必须为成果主要完成机构,禁止虚构或变更单位名称。
-
成员管理
研究组所有成员(包括离职或在校人员)在发表相关论文前,必须经团队讨论和修改。
四、禁止行为
-
违规操作
-
冒用他人署名、无实质贡献者署名。
-
任意修改署名顺序(需全体作者同意)。
-
利用非研究机构资源撰写论文。
-
-
利益冲突
需声明资金来源、研究内容等潜在利益关联。
五、致谢与知识产权
-
致谢规范
对提供辅助性贡献(如数据整理、文献查阅)的人员需在论文致谢中说明,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
著作权归属
署名明确著作权归属,保障作者权益。
六、国际与国内差异
-
国际惯例 :如ICMJE标准强调对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等关键环节的贡献。
-
国内高校要求 :部分高校规定研究生需至少有一作SCI论文才能毕业。
总结 :学术署名需严格遵循“贡献优先”原则,明确角色与排序规则,确保机构一致性,并杜绝违规行为。作者应提前与团队协商署名细节,避免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