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政审材料造假将直接导致录用资格取消,并可能面临刑事处罚与终身禁考。无论是伪造学历、篡改年龄,还是虚构实习经历,一旦查实均属“一票否决”,且造假记录将永久影响个人诚信档案,甚至牵连亲属报考公职。以下是具体后果与关键风险点:
-
即时淘汰与资格剥夺
政审材料造假一经发现,无论笔试面试成绩多优异,均会被取消录用资格。例如:考生因实习鉴定表盖假章被认定“诚信缺失”,即使综合成绩第一仍被拒录;篡改年龄导致档案逻辑矛盾(如“4岁上小学”)直接触发淘汰机制。 -
法律追责与刑事风险
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如学历证书、无犯罪记录证明)可能构成《刑法》中的“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最高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2025年多地已联网核查全国学籍档案,学历套读、高考移民等历史问题均会被追溯。 -
诚信污点与长期影响
造假行为将被记入个人诚信档案,导致未来5年内禁止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及国企岗位。部分案例显示,考生因15年前冒用学籍被查出,多年后政审仍翻旧账。 -
亲属连带责任
报考政法系统、机要岗位时,直系亲属(父母、配偶)的犯罪记录(如醉驾、服刑)可能直接导致政审失败。即使普通岗位,若亲属涉及危害国家安全罪,考生也需承担“知情不报”责任。 -
档案篡改的纪律处分
根据《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处办法》,擅自涂改档案材料(如工作履历、入党时间)的当事人,轻则调离岗位、限制提拔,重则开除公职;协助造假者同样面临降职或撤职处分。
总结:公务员政审是360度无死角的“底线审查”,任何造假行为均无异于自毁前程。与其冒险伪造材料,不如提前3年自查档案漏洞,确保学历、年龄、亲属背景等关键信息真实可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