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结构图及名称是剧场设计与演出策划的核心知识,掌握其专业术语和功能划分能显著提升舞台使用效率与艺术表现力。 舞台通常由主舞台、副舞台、台口、乐池等关键区域组成,不同结构名称对应特定功能,例如主舞台是表演核心区,乐池兼顾演奏与空间扩展,而吊杆系统实现布景与灯光的灵活调控。
-
主舞台
作为表演的核心区域,主舞台直接面向观众,承载主要演出活动。其宽度通常为台口宽度的2倍,进深需满足表演区、远景区及天幕灯区的分层需求。镜框式舞台的主舞台上方设有多层天桥和栅顶,用于安装吊杆和灯光设备。 -
副舞台与后舞台
副舞台位于主舞台两侧,用于布景存放和演员候场;后舞台延伸主台空间,可停放转台或车台,增强场景纵深。两者通过机械联动实现快速换景,例如通过升降台或平移车台调整布景位置。 -
台口与假台口
镜框式台口是舞台与观众席的分界标志,假台口可调节尺寸以适配不同演出画面比例。假台口吊桥则用于灯光操作,其高度需与一层天桥配合,确保侧光投射角度≤40°。 -
吊杆与幕布系统
电动吊杆分为灯杆和景杆,分别悬挂灯具与布景。大幕分割表演区与观众席,二道幕和边幕则辅助场景转换与视线引导。檐幕遮挡上部机械结构,保持视觉整洁。 -
乐池与台下机械
乐池可升降设计能扩展表演区或观众席,台下机械如升降舞台、转台等需通过台仓空间实现,深度需预留设备安装与检修通道。
理解舞台结构图及名称不仅是技术需求,更是艺术呈现的基础。 从主舞台的布局到吊杆的精准控制,每个细节都影响演出效果。建议结合具体剧场图纸实践学习,或通过3D建模工具动态模拟机械运作,以深化对舞台空间与功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