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在多个关键领域已超越GPT,尤其在中文处理、成本效益和特定技术任务上表现突出,但GPT仍保持多模态和全球化优势。
DeepSeek凭借低成本训练(仅557.6万美元,远低于GPT-4的7800万美元)和高效推理技术(如GRPO算法),实现了性能比肩GPT-4的突破。其R1模型在数学、代码等高难度任务中甚至优于GPT-4,并在Chatbot Arena榜单排名第三。DeepSeek完全开源(MIT协议),推动AI技术普惠化,而GPT系列仍以闭源为主。
中文与本土化优势:DeepSeek对中文语境的理解远超GPT,尤其在古文、成语和专业领域应用中更自然。例如,其长文本处理能力支持128K tokens,远超GPT-4.5的32K,适合合同、论文分析等场景。
技术任务领先:在数学竞赛(AIME 2024)、代码生成(LiveCodeBench)等评测中,DeepSeek得分显著高于GPT-4.5。但GPT-4.5在多模态(图像、音频交互)和复杂创意写作上仍占优,且依托海量英文语料,全球化适用性更强。
未来竞争格局:DeepSeek的崛起迫使OpenAI加速迭代(如GPT-4.5优化推理效率),而中国AI技术差距已缩小至3个月。若DeepSeek推出多模态版本,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总结:选择取决于需求——DeepSeek适合中文用户、技术开发和高性价比场景,而GPT仍是多模态与全球化应用的首选。两者的竞争将持续推动AI技术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