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资质造假
教育咨询公司常见的诈骗手段可分为以下几类,结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虚假宣传与夸大承诺
-
权威背书 :声称与知名企业、学校合作,或拥有大量成功案例、学员评价;
-
效果夸大 :保证快速提升成绩、通过考试,或提供“能量”“磁场”等无法验证的服务;
-
名人效应 :暗示学员能复制名人成功路径,提升信任度。
二、诱导消费与隐性收费
-
高价课程 :通过“限时优惠”“名额有限”等话术,迫使家长购买高价课程;
-
增值服务 :以“免费资料”“专家辅导”为名,诱导购买未提前告知的教材费、考试费;
-
合同陷阱 :模糊退款条款,设置“缴费后无法退费”等障碍。
三、资质与证书造假
-
虚假资质 :雇佣非专业人员(如临时志愿者)伪装成专家,或伪造教师资质;
-
无效证书 :提供国家不认可或伪造的证书,如“内部培训证书”“挂靠证书”;
-
学历提升骗局 :承诺包过自考、研究生考试,实际提供虚假学习资料。
四、其他常见手法
-
摇号转学诈骗 :谎称可操作入学摇号、转学,收取高额咨询费;
-
就业承诺 :保证推荐高薪工作,或与知名企业合作,实际无实际关联;
-
金融诱导 :通过“**支付学费”“投资返本”等金融手段,骗取钱财。
五、监管缺失与**建议
教育行业监管相对薄弱,部分机构为追求利润忽视责任,导致诈骗风险较高。消费者需:
-
选择正规机构,核实资质证书;
-
签订合同时注意条款细节,避免隐性收费;
-
提高警惕,对“内部渠道”“独家资源”说“不”。
案例参考 :2021年上海夏某诈骗案中,通过谎称操作入学摇号,收取29名家长1018万元;成都某机构以“小考”为名收取14.3万元,后以“学校捐赠”为由消失。
(注:若遇疑似诈骗,建议及时向教育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并保留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