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1845-1846年合著的历史唯物主义奠基之作,其写作背景可概括为: 清算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信仰、批判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系统阐发唯物史观以指导工人运动。直接导火索是1845年《维干德季刊》对马克思思想的曲解,而更深层动因源于德国“思想超前但现实落后”的社会矛盾。
-
现实政治压迫与理论斗争需求
马克思因政治活动被普鲁士政府驱逐,流亡布鲁塞尔后与恩格斯汇合。当时德国经济分裂、封建专制顽固,但思想界却陷入青年黑格尔派空谈“观念革命”的狂热。马克思和恩格斯意识到,必须揭露这种脱离现实的哲学虚假性,才能为无产阶级革命扫清思想障碍。 -
回应思想论战的直接契机
1845年《维干德季刊》第3卷指责马克思“仅是费尔巴哈的追随者”,并贬低其共产主义理论。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宣扬极端个人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则用唯心主义歪曲工人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批判这些思潮,明确划清与旧哲学的界限。 -
唯物史观形成的理论准备
两人此前已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但需系统论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工人运动实践,他们发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而《德意志意识形态》正是这一科学世界观的首度完整表述。 -
出版挫折与历史命运
因书报检查制度和出版商顾虑,该书未能及时出版,但未阻碍其思想传播。1932年全文公开后,被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标志,揭示了意识形态背后的阶级性与物质根源。
理解这部经典的背景,能更深刻把握其“颠覆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它不是书斋产物,而是为改造世界而生的理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