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设计资质最新规定明确取消年检制度,改为动态管理,并设立5年有效期,强调企业技术创新与诚信体系。 新规将工程设计资质分为综合、行业、专业、专项四个序列,突出注册人员考核,增设风景园林和照明工程专项资质,推动大型设计企业向工程总承包方向转型。
1. 资质管理动态化与有效期制度
取消传统年检后,企业需通过诚信档案和动态考核维持资质,有效期满需满足人员配置、诚信记录等条件方可延续。此举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强化了事中事后监管,例如综合资质要求企业近3年年均营业收入超1亿元或行业排名前50。
2. 资质分类与技术创新要求
综合资质仅设甲级,需具备专利、国家级奖项及参与标准编制能力,鼓励企业技术积累。行业资质覆盖21个领域,专业资质合并原主导工艺类别,新增专项资质适应细分市场需求,如建筑智能化资质分设甲、乙两级。
3. 注册人员与非注册人员配置
主导专业注册人员需占技术团队核心,非注册人员需具备10年以上经验。例如,建筑工程甲级资质需配备4名一级建筑师和结构师,乙级则要求2名一级建筑师,人员配置与项目规模直接挂钩。
4. 审批权限下放与流程优化
乙级及以下资质审批权下放至省级部门,审批时限压缩至60天。企业名称外的变更由地方办理,2个工作日内完成,提升行政效率。
5. 工程总承包与跨界发展支持
符合条件的设计企业可兼得施工、监理资质,推动工程总承包模式。综合资质企业可跨行业承接项目,但需按项目类型配置对应专业人员,防止资质挂靠。
当前企业需重点关注资质延续的业绩与诚信要求,动态调整技术团队结构,并提前布局专项资质申报。 新规通过量化指标和分级管理,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企业应结合自身技术优势抢占细分领域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