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并非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而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的创世神,其形象融合了自然现象拟人化、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记忆等多种元素。
盘古传说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徐整所著《三五历纪》与《五运历年记》,记载其开天辟地、化身万物的神话,强调其创世神的象征意义而非真实身份。学界普遍认为,盘古形象源于先秦至汉代的民间口传文化,经文人整理成文,与“盘瓠”传说可能存在文化关联,但无历史证据支持其作为真实人物存在。
从神话学角度,盘古创世神话与宇宙起源的解释性需求相关,其“垂死化身”模式体现自然崇拜(如肢体化为山川日月),类似盘瓠神话的狗图腾崇拜或烛龙传说,反映不同地域文化融合。三国后,盘古形象进一步具象化,如唐宋画像呈现持斧持凿的“人形”、兽形(龙首蛇身),明清更强化“创世祖神”符号化叙事,但均属文学艺术加工。
现代研究中,盘古“外来说”争议不断(如印度梵天、吠陀神话原型),却缺乏核心史料支撑,多数学者倾向本土说,认为其成型与楚文化、中原祭祀仪式密切相关。无论起源路径如何,盘古始终是中国神话世界观构建的核心象征,而非历史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