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在招聘中确实不将学历作为硬性门槛,但这一政策的核心是“能力至上”而非“学历无用”。创始人马云多次强调“阿里更看重进取精神和学习能力”,但实际招聘中,低学历者需以远超名校生的能力证明自己,且多数岗位仍默认本科为起点。以下是关键点解析:
-
官方立场与创始人观点
马云公开表示“若阿里卡学历,我自己都进不来”,并称清华北大毕业生“应去中小企业”。这一表态凸显阿里对实战能力的偏好,尤其鼓励非名校背景者挑战自我。但需注意,此类发言更多是价值观倡导,而非具体招聘标准。 -
实际招聘的双重逻辑
- 社招灵活化:中专、大专学历者若通过内推或展示突出项目经验(如P6级技术岗),仍有机会入职,但需证明能力“碾压”竞争对手。例如,有自考大专生凭借前端开发实力斩获offer,引发行业热议。
- 校招隐性门槛:公开招聘信息普遍要求“本科及以上”,HR筛简历时仍倾向优先处理高学历者。部分部门甚至明确拒绝专科简历,以提升筛选效率。
-
能力补偿机制
学历不足者需通过以下方式弥补:- 技术极端突出:如掌握稀缺技能(AI、云计算架构)或主导过重大项目;
- 行业影响力:拥有专利、开源贡献或头部公司核心岗位经历;
- 文化适配性:高度契合阿里“聪明、乐观、皮实、自省”的价值观,尤其在抗压与创新维度表现优异。
-
争议与现实落差
部分员工透露,用人部门领导对学历的隐性偏好仍存在。例如,蚂蚁金服某团队面试30余名专科生后,直接要求“停止推荐”,反映出能力与学历的博弈中,后者仍具初始优势。
总结:阿里“不卡学历”的本质是为能力超群者开绿灯,而非降低用人标准。求职者应理性看待:若学历弱势,需以极致专业度破局,或通过内推、行业奖项等迂回路径证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