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源于人类对智能的模仿与创造,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神话与20世纪计算机科学奠基阶段。
人工智能的概念脱胎于古希腊神话中的青铜巨人塔罗斯等仿人机械想象,这类传说反映了人类模仿自身能力的终极愿景。20世纪中叶,这一概念被赋予科学内涵:1950年,艾伦·图灵提出“图灵测试”,探讨机器能否模拟人类智能;1955年,四位科学家在提案中首次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词,并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正式确立该学科,旨在通过计算机模拟认知、思考与学习功能。这一阶段的理论奠基为后续发展指明方向,尽管早期受限于硬件与算法瓶颈。
20世纪后期,神经网络算法、反向传播技术及统计学方法(如SVM)的突破推动AI从理论走向实践。21世纪初,深度学习、大数据与算力进步催生多模态应用,例如2016年AlphaGo战胜围棋冠军、2020年GPT-3展现超强文本生成能力,直至2024年Sora实现文本生成视频的飞跃,标志着AI技术迈向通用化与复杂场景应用新时代。这一历程本质上是跨学科融合的结果——计算机科学、数学、神经科学等多领域协同演进,推动AI从机械化工具发展为具备自学习能力的智能体系。
当下人工智能已渗透至生活各领域,但其技术边界仍在持续拓展。理解AI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有助于把握未来技术演进脉络及可能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