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副卡看似省钱实则“烧钱”,主要源于隐形收费叠加、流量共享陷阱和强制消费套路三大核心问题。 许多用户办理时被“低月费”吸引,实际使用中却因资费不透明、规则复杂而支出翻倍,甚至出现未经授权的扣费行为。
-
隐形收费层层叠加
副卡除基础月费外,通常被捆绑“分享费”“服务费”等附加项目。例如,部分运营商要求副卡用户强制开通24个月合约权益,月费从10元飙升至30元。更隐蔽的是,副卡若被系统判定为“靓号”,可能额外收取50-100元/月的高额附加费,且办理前极少明确告知。 -
流量共享暗藏高价陷阱
主副卡共享流量池的设计看似实惠,实则超支后费用惊人。一旦共用流量耗尽,副卡单独使用的流量按3元/1G计费,远高于普通套餐单价。更甚者,部分用户反馈副卡流量消耗速度异常,但运营商拒绝提供详细用量明细。 -
强制消费与**困难
大量案例显示,副卡业务存在未经用户确认的自动续费、强制绑定增值服务等问题。有消费者投诉称,副卡开通后莫名被扣“代付费”长达两年,而运营商以“系统默认勾选”为由推诿。由于副卡账单未与主卡合并展示,此类问题往往数月后才被发现。
警惕副卡“低价”噱头,办理前务必逐条核实合约条款。 建议定期通过官方APP核查扣费明细,对异常项目立即投诉至工信部平台。若副卡非刚需,直接办理独立套餐可能更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