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认定“别人怎么都是错”时,往往源于认知偏差的固化,例如确认偏误(只接受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和基本归因错误(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性格而非情境)。这种思维模式会阻碍理性沟通,加剧人际冲突,甚至导致决策失误。
-
认知偏差的根源
大脑为节省精力会依赖快捷判断,比如选择性关注符合自身信念的信息,忽视相反证据。情绪干扰(如愤怒或焦虑)会放大这种倾向,形成“自我验证循环”——越坚信对方错,越难看到事实全貌。 -
社会心理的推波助澜
群体认同感可能强化偏见。当个体身处意见一致的圈子时,差异观点会被视为威胁,从而触发防御性否定。社交媒体算法加剧了这一现象,通过推送相似内容巩固固有认知。 -
沟通失效的恶性循环
指责式语言(如“你总是错”)会引发对方抵触,双方陷入争辩对错而非解决问题。缺乏共情视角的对话,往往演变为情绪宣泄,而非事实澄清。 -
如何打破僵局
主动质疑自己的预设(“我是否忽略了其他可能性?”),寻找反例;用开放性问题(“你的依据是什么?”)替代否定;尝试从对方情境解释行为,减少归因偏差。
理性讨论的前提是承认认知局限。警惕“绝对正确”的陷阱,多元视角才能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