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骄子”原指受上天宠爱的强盛民族(如匈奴),现多比喻天赋异禀、成就卓越或条件优越的杰出人物,尤其常用于形容备受瞩目的精英群体,如恢复高考初期的大学生群体。其核心内涵是“天赋优势”与“时代宠儿”的结合,既强调先天优势,也暗含社会期许。
- 历史渊源:成语最早见于《汉书·匈奴传》,匈奴单于自称“天之骄子”以彰显其民族强盛。汉武帝时期汉匈战争的故事,更强化了这一称谓的对抗性与豪迈色彩。
- 语义演变:从特指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泛化为对杰出个体的赞誉。20世纪80年代成为大学生的代名词,反映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推崇;当代则扩展至各领域顶尖人才。
- 使用场景:褒义语境下形容行业领军者(如航天英雄)、天赋异禀者(如奥运冠军),或讽刺骄纵自负之人(需结合语境判断)。近义词“出类拔萃”侧重后天努力,而“天之骄子”更突出先天优势与时代机遇。
- 文化影响:***诗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赋予其英雄主义色彩;冰心等作家用例则体现对才华与美的礼赞,深化其人文内涵。
提示:使用时需注意语境——既可真诚赞誉他人成就,也需避免助长优越感。其双重语义(褒义与骄矜)恰是汉语魅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