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采用赋分制的省份涵盖全国29个省份,主要目的是解决不同科目难度差异导致的公平性问题。赋分制通过考生原始分排名百分比进行换算,以单科成绩的排名而非卷面分数计分,目前常见模式包括浙江等地的“3分一段”等级赋分、山东等地的“1分一段”等比例转化赋分,以及海南的标准分方案。
新高考赋分制适用于“3+3”或“3+1+2”选科模式中的选考科目。其中,“3+1+2”省份的物理或历史以原始分计入总分,而政治、地理、化学、生物等科目通过等级赋分计入,按原始分从高到低划分A至E五级(各省市等级比例略有差异),再将等级转换为100至30分的固定区间。例如,第三批改革省份采用5等级赋分,将选考人数按排名切分后对应预设分数段;山东省则进一步细化为5等8级,更精准匹配正态分布曲线,提升区分度。
各地赋分方案因省情调整,如浙江省2021年起改为1分一段等比例赋分,起评分40分,确保相邻等级差额一致,避免“同分不同命”;北京、天津等地采取5等21级细密化赋分,单级分差固定为3分;海南省则单独使用标准分算法,依据考生在全体中的相对位置查表换算。需注意,赋分后成绩通常低于或等于卷面原始分,仅当考生排名在选考群体中占绝对优势时才可能提分。
填报志愿时,考生需兼顾优势学科、选科竞争人数及试卷难度,优先选择小众但擅长的科目以提升赋分收益。高校在录取中直接采用赋分后成绩,考生无法得知原始卷面分,故备考时应以提升成绩排名为核心。赋分制虽存在随机性,但合理规划选科并专注提升排名,仍能显著增加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