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时段的到来,伴随显著高温与潮湿,同时蕴含丰富的自然现象与农事意义。
大暑通常在每年公历7月22日至24日交节,2023年为7月23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度,处于北半球夏季的鼎盛阶段,“湿热交蒸”成为核心气候特征。中国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因高温与湿润促使陆生萤火虫卵孵化,萤火虫点缀夜空;二候土润溽暑,土壤水分饱和,空气湿度极高,农作物进入快速生长期;三候大雨时行,频繁的雷雨天气缓解酷暑,同时为秋收积蓄能量。
从农耕角度,大暑的雨被称为“丰沛之雨”,谚语“大暑雨如金”印证其对作物丰收的重要性。生态层面,此时萤火虫的出现象征自然节律,而持续降水通过降低气温逐渐推动季节向秋季过渡。在文学意象中,杜甫、李白等诗人留下“夏日山中”“腐草化萤”等诗句,赋予大暑人文温度。
若需了解更多节气知识或关注后续气候变化,可结合传统农历与现代气象结合观察,体验节气承载的文化与科学双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