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最突出的地区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大核心城市,并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产业集群。北京以顶尖科研资源和全产业链布局领跑,上海凭借国际化生态与人才高地优势成为“模都”,深圳则以应用场景创新和智能终端制造见长。杭州、成都、武汉等城市在细分领域表现亮眼,共同构建了多层次、多区域协同发展的AI产业格局。
北京作为国家战略核心,拥有全国最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AI企业(超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大模型备案数达105款居全国首位。其技术研发能力、学术论文产出及人才储备(占全国半数杰出人才)遥遥领先,中关村科学城更是全球AI大模型与芯片研发重镇。
上海以“模速空间”等创新社区为标志,集聚全国1/3的AI人才(25万人),2024年产业规模超4500亿元。从算力支撑、语料开放到垂直应用,上海构建了完整的生态链,60款备案大模型和68款垂类应用数量均列全国前茅,尤其在金融、医疗、具身智能等领域形成示范效应。
深圳依托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打造“全域全时应用场景体系”,2024年AI产业规模达3600亿元。其优势在于智能终端研发与商业化落地,华为、大疆等企业推动“AI+硬件”融合,政府通过“算力券”等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加速技术迭代。
其他城市中,杭州依托阿里巴巴等企业深耕电商算法与城市大脑,成都响应“东数西算”工程发展政务AI与文旅应用,武汉则在工业质检与游戏AI领域崭露头角。三大集群外的中西部城市通过差异化竞争,逐步缩小与一线城市的“智能鸿沟”。
未来,中国AI产业将延续“极化”与“扩散”并行的趋势,头部城市通过技术溢出带动区域协同,而政策引导、算力普惠和场景开放将成为各地抢占AI高地的关键。企业可结合自身需求,优先选择生态成熟度高的城市布局,同时关注中西部新兴节点的特色赛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