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国家政策的核心在于通过战略布局、产业扶持与安全治理协同推进,以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我国将人工智能列为“战略性技术”,通过政策组合拳推动技术研发、产业融合与人才培养,同时强化风险防控与国际治理话语权。以下从三大维度展开:
-
顶层设计与战略推进
从“十三五”规划首次纳入人工智能,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三步走目标,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中央政治局多次集体学习聚焦人工智能发展,强调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2025年核心产业规模已近6000亿元。地方层面,上海、北京等地通过算力支持、场景开放等举措打造创新高地,例如上海“模速空间”一年内孵化企业超百家,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的生态闭环。 -
产业赋能与生态构建
政策着力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覆盖医疗、制造、环保等领域。例如AI医药研发平台通过自主实验提升效率,智能分拣机器人助力低碳生活。金融支持同步加码,如中国银行提供万亿专项**,地方对算力基建最高补贴2000万元。多部门联合发布标准化建设指南,2026年前拟新增50项国家标准,加速技术落地。 -
安全治理与全球协作
在技术爆发式增长背景下,我国率先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行办法》,并参与发起全球治理倡议。政策强调基础理论突破与风险防范并重,通过揭榜挂帅、创新应用先导区等机制,平衡发展与安全。上海等试点城市探索大模型伦理审查,为国际规则贡献中国方案。
当前,人工智能政策正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化推进,需持续优化产学研协同机制,同时关注技术伦理与普惠性。企业可结合地方激励措施,聚焦垂直场景创新,把握政策红利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