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考级并非学琴的必选项,其核心争议在于考级制度可能偏离音乐教育的本质——考级证书的含金量存疑、过度追求级别易导致基本功缺失,且可能扼杀孩子的音乐兴趣。 以下从多维度分析这一现象:
-
证书含金量与实际水平脱节
考级机构良莠不齐,部分存在“交钱即过”的乱象,导致证书无法真实反映演奏能力。专业院校甚至将十级视为入门水平,业余考级的权威性因此受质疑。跳级现象更暴露功利心态,例如有学生速成十级后实际演奏生疏,仅将证书作为升学“敲门砖”。 -
基本功与音乐素养的牺牲
考级压力下,师生往往聚焦于考纲曲目的机械练习,忽视指法、乐理等基础训练。长期“应试化”学习可能使演奏缺乏情感表达,背离古筝艺术陶冶性情的初衷。有教师指出,跳级学生常“只会弹音符,不懂音乐”。 -
心理负担与兴趣损耗
家长攀比级别或强迫跳级,易引发孩子的挫败感。案例显示,部分筝童因考级焦虑出现失眠、厌琴,甚至产生自卑心理。音乐本应带来的愉悦感被压力取代,反而限制艺术潜能的发展。 -
考级的合理使用场景
若作为阶段性成果检验(如选择正规机构、按能力循序渐进),考级可激发动力。但对于以兴趣为主的学琴者,考级非必需。专业路径学生需注意:考级仅是手段,持续精进实力才是核心。
总结:古筝学习的价值在于培养终身音乐素养,而非追逐证书。家长与教师应尊重个体差异,平衡考级与兴趣,让孩子在琴声中真正享受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