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表演体系分别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和梅兰芳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强调真实反映生活,演员要沉浸式表演;布莱希特体系核心是“陌生化效果”,让演员与角色、观众保持间离;梅兰芳体系则是写意表现、程式化演绎且以演员为中心,融合唱念做舞,展现独特东方魅力。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由苏联戏剧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其著有《我的艺术生活》《演员自我修养》等。此体系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和欧洲的艺术成果,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教育作用,遵循19世纪俄罗斯革命民主派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在导演工作上大胆革新,完善了俄罗斯导演艺术流派,使导演成为演出的思想解释者、组织者和剧院集体的教育者。与演员合作时强调演员首要地位,发展创作主动性,通过整体演出体现导演风格,其精华在于让演员依据“天性”表演,要求演员在舞台上真正存在,遵守生活逻辑和有机性规律进行体验和创作,同时观众要将舞台视为真实。在演员创作原理和训练方法上,这种体系即体验派,追求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中并获得真正体验,强调演出各部分和谐一致和艺术完整性。
布莱希特体系由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建立。他把戏剧分为戏剧式戏剧(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和史诗式戏剧(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核心主张是“陌生化效果”和“间离方法”,在演员、角色、观众三者关系上,主张演员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现剧中人物而非融化于角色,演员与角色要保持距离形成“双重形象”。其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也叫“陌生化方法”,旨在揭示事物因果关系和矛盾性质,让观众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在表演上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距离,做到既表演角色又高于角色、驾驭角色。
梅兰芳体系以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为代表。他主张中国戏曲是间离与共鸣的统一,是程式化体验与表现的结合,是载歌载舞、高度综合的舞台艺术。写意表现上主要是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动作、布景虚拟营造富有意境美的舞台;程式化表现是把经体验的人物形象用象征性方式呈现,非话剧的模仿方式;且戏曲以演员为中心,演员地位重要,“戏随人走,景随人迁”,程式化和写意表演具有突出形式美与观赏性,音乐唱腔也对观众有很强吸引力、具相对艺术独立性。
三大表演体系各具特色,涵盖了不同的戏剧理念、表演方式和美学追求,共同丰富了世界戏剧的宝库。对于喜欢戏剧的人来说,了解这些体系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风格的戏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