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25年最新科技特长生政策明确:取消学科竞赛保送资格,强化综合素质评价,新增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认证。新规重点培养具有跨学科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技人才,通过省级以上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或权威赛事成绩作为认定标准。
-
选拔标准升级
不再单一依赖奥赛成绩,转为考察学生在机器人编程、科创课题等领域的持续研究能力。需提供至少1年以上的项目实践报告,并由学校及专家联合审核。 -
培养模式改革
推行"双导师制",由高校教授与行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需完成至少80课时的实验室实践。政策特别支持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国家战略方向的特长发展。 -
升学路径优化
高考录取时科技特长生可获最高20分加分,但需通过省级教育部门组织的答辩考核。985高校将预留5%招生名额用于专项录取。 -
动态退出机制
建立年度复核制度,未通过中期评估者将取消资格。首次引入"科技伦理"考核,学术不端行为实行一票否决。
该政策即日起在京津冀、长三角等9个试点地区实施,2026年全国推行。建议家长关注教育部"阳光科创"平台获取项目申报指南,提前规划学生科研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