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的突破为机器人制造业带来了三大核心转机:一是通过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实现柔性生产与自适应场景切换,二是借助具身智能技术推动人机协作与无人工厂升级,三是利用AI大模型优化全链条制造流程,从研发设计到供应链管理全面提效。
-
柔性生产与自适应能力
传统工业机器人依赖预编程,切换任务需数小时调试,而AI赋能的机器人(如配天公司的绎焊系统)通过3D扫描和强化学习,可在几秒内识别工件并规划路径,焊接精度达0.5毫米。江苏造船厂的智能电焊机器人还能自主调整参数,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需求,实现“单机多任务并行”。 -
具身智能与无人工厂
AI大模型为机器人赋予“大脑”,使其具备感知、决策和学习能力。例如,特斯拉工厂的AI机器人可独立完成车身焊接,无锡一棉的断纱接线机器人通过50余个AI模型实现全自动操作,万锭用工降至10人以内。人形机器人“兰森”已在新能源车间实训,未来将补足产线智能化的“最后一公里”。 -
全流程智能化革新
AI已渗透制造业各环节:三棵树的粉刷机器人通过视觉识别实现漆面均匀喷涂;泰电子的AI检测软件减少81%质检时间;长虹的智慧供应链平台用AI预测需求,10人管理2万项物料。沙钢集团更利用AI优化钢铁生产成本,数据模型入选行业标杆。
未来,AI与机器人的融合将加速制造业向定制化、高效化转型,但需同步解决技能人才转型与数据安全挑战。企业需抓住技术窗口,布局智能生态以保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