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语言的核心特征是准确性、条理性和客观性,其风格需根据受众需求在平实与生动之间灵活切换。 平实语言直击本质,适合传递严谨知识;生动语言则通过修辞和案例增强可读性,尤其适合科普类内容。无论何种风格,都需以逻辑为骨架,确保信息传递的高效与可信。
-
准确性是说明文的生命线。数据、术语、因果关系必须零误差,例如“太阳为地球持续供热4000万年”需标注科学依据,避免模糊表述。涉及专业概念时,下定义与作诠释需严格区分,如“平实说明文”与“文艺性说明文”的对比需清晰界定特征差异。
-
条理性决定信息消化效率。空间顺序适合建筑说明(如“从拱桥底部到栏杆”),时间顺序适用于流程解析(如“光合作用的三个阶段”),而事理说明文更依赖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的层层递进,比如先列环境污染现象再分析工业化的深层影响。
-
风格选择需匹配场景与受众。技术文档追求简明,禁用比喻;科普文章则可拟人化,如将细胞活动描述为“工厂流水线”。但生动化需克制,避免修饰过度冲淡核心信息,例如“像害羞少女般的含羞草”这类表述需服务于植物特性说明而非文学渲染。
-
客观视角强化可信度。避免主观评价,用“研究表明”替代“我认为”;多引用权威机构数据,如“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报告显示”。即使文艺性说明文也需保持中立,例如描述历史文物时侧重工艺参数而非个人审美倾向。
提示:优秀的说明文如同精密仪器——每个零件(词语)各司其职,整体运转(逻辑)无声却高效。撰写时不妨自问:是否删减一字会失真?增加一词会冗余?这种极致追求正是EEAT标准中“专业性”与“可信度”的微观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