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史可分为五个关键阶段,从1946年电子管计算机的诞生到如今智能计算机的普及,技术迭代呈现体积缩小、性能飞跃、成本降低、应用泛化的特点。
-
电子管时代(1946—1958年)
以ENIAC为代表,采用真空电子管和磁鼓存储器,运算速度仅每秒数千次,体积庞大且功耗高,主要用于军事和科学计算。机器语言编程和可靠性差是主要瓶颈。 -
晶体管时代(1958—1964年)
晶体管取代电子管,磁芯存储器和磁盘外存出现,运算速度提升至每秒百万次。高级语言和批处理操作系统诞生,应用扩展至工业控制领域,体积和能耗显著降低。 -
集成电路时代(1964—1970年)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实现计算机小型化,分时操作系统和结构化编程普及。运算速度达数千万次/秒,标准化生产推动计算机进入文字和图形处理领域。 -
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71年至今)
微处理器(如Intel 4004)引发革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使计算机微型化、低成本化。数据库、网络技术成熟,应用场景从科研渗透至家庭生活。 -
智能计算机时代(21世纪起)
人工智能、云计算和量子计算成为核心方向,计算机具备学习、推理和决策能力。移动设备、物联网和边缘计算进一步模糊计算机的物理形态边界。
未来计算机将更紧密融合生物技术、光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持续重塑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