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可概括为以下五个阶段,结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起源与早期发展(1929-1960年代)
-
概念起源 :1929年,《纽约世界报》首次报道IBM为哥伦比亚大学建造大型报表机,奠定“超级计算机”概念基础。
-
早期突破 :1943年,英国布莱切利园的“巨人计算机”(Colossus)破解德军密码,虽非完全图灵机,但为早期计算应用典范。
-
商用起步 :1961年,IBM 7030 STRETCH成为第一台超级计算机,采用并行计算技术,速度达1.2百万次/秒。
二、经典超算时代(1960年代-1980年代)
-
Cray系列革新 :1964年,Cray公司推出CDC6600,首次达到每秒百万次浮点运算(MFLOPS),1985年Cray-2突破十亿次/秒(GigaFLOPS)。
-
市场主导 :Cray公司凭借技术优势,1985-1990年间占据全球超算市场主导地位。
三、现代超算技术革新(1990年代-21世纪初)
-
GPU与云计算 :21世纪,GPU并行处理能力提升计算效率,云计算技术推动分布式存储与计算资源整合。
-
百亿亿次级 :2009年IBM“走鹃”开启千万亿次(PetaFLOPS)时代,2016年美国克雷公司“Summit”达到百亿亿次(ExaFLOPS)。
四、当前发展趋势
-
E级超算竞争 :全球竞相研发百亿亿次级(E级)超算,如中国“天河”系列、美国“Summit”等,成为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
应用领域扩展 :涵盖气候模拟、基因测序、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前沿领域。
五、关键里程碑
- 性能提升规律 :浮点计算能力每提升千倍需约11-12年,如从百万次到百亿亿次跨越数十年。
以上信息综合了权威来源,涵盖技术革新、应用拓展及全球竞争格局,形成完整的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