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时误选预印本无需过度焦虑,关键是通过主动沟通、版本更新和合规操作化解潜在风险。 预印本虽已公开,但多数期刊允许后续投稿,需结合学科差异和期刊政策灵活应对。以下分点详解处理方案:
-
立即联系期刊与预印本平台
若目标期刊明确禁止预印本(如部分医学期刊),需在投稿信中主动声明预印本链接及发布原因。例如,Nature系列期刊允许预印本但需标注DOI。同时尝试通过预印本平台的“更新版本”功能替换内容,如arXiv支持上传修订版并标注“Withdrawn”,但原版本仍可访问。 -
评估预印本对查重与版权的影响
预印本可能导致查重率偏高,但多数期刊会排除预印本查重。需确认平台许可协议(如CC BY 4.0)是否与期刊版权政策冲突。若需翻译成其他语言再投稿,需大幅修改内容(如新增数据、重构分析)并注明出处,避免被认定为自我抄袭。 -
选择兼容预印本的期刊或转投策略
物理学、数学等领域普遍接受预印本,而生物医学需谨慎。可通过Sherpa Romeo数据库查询期刊政策。部分开放获取期刊(如PLOS)支持预印本直接转投,MDPI旗下期刊甚至自动关联预印本版本。 -
法律途径作为最后手段
若预印本平台拒绝撤稿且期刊政策严格,可尝试以“未获授权发布”为由要求删除,但成功率较低。更可行的方案是向期刊提交声明,强调预印本仅为交流目的,非正式发表。
误选预印本并非绝路,核心在于透明沟通与灵活调整。 投稿前务必确认期刊政策,发布后积极维护版本更新,必要时寻求学术机构或导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