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员证书并未被完全取消,但国家已取消其职业资格认证,转为社会化培训发证模式。关键变化在于:国务院2019年取消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后,内审员证书不再由政府统一颁发,而是由企业或第三方机构自主培训认证。当前市场上证书多为培训证明,而非官方资质,需警惕“山寨证书”风险。
-
政策调整核心
根据国务院2019年决定,内审员资格作为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被移出国家目录,取消行政审批。这意味着政府不再统一组织考试发证,但企业仍可自主开展内审员培训并颁发内部证书。例如,ISO9001内审员证书现由CNCA备案机构或企业自行颁发,仅作为能力证明而非准入资质。 -
证书现状与用途
现行内审员证书分两类:一是企业内训证明,二是第三方机构培训证书。两者均无国家强制效力,但部分企业招聘或认证时仍要求持证。值得注意的是,证书无需定期更新,除非ISO标准改版(如2015版升级需重新培训)。部分机构标注有效期属自行规定,非行业通用要求。 -
风险提示与选择建议
市场存在大量夸大宣传的“山寨证书”,如宣称“包过”“高薪挂靠”等。正规证书应通过CCAA备案机构获取,培训内容需涵盖标准解读、审核实操等。企业选拔内审员应更重实际能力,而非仅看证书,因ISO标准明确要求审核人员需具备教育、技能及经验综合能力。
内审员证书的存废争议本质是职业资格改革缩影。建议从业者关注CCAA官方渠道,选择合规培训,同时提升实战能力以适应企业需求。政策调整后,证书的“敲门砖”作用减弱,但专业价值仍存于质量管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