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名曲《溟山》由王中山创作于1991年,采用湘西音乐素材结合前卫技法,以突破传统的定弦及多调性转调为核心亮点,通过左手快速轮指和泛音擦弦等创新技艺展现大山四季的神秘变化,是古筝艺术现代化的里程碑之作。
《溟山》定弦颠覆传统五声音阶,加入升2(#2)和升5(#5),低音区降小三度、高音区升高小二度,既保留五声调式风格又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为大小调自由转换提供可能。其自由定弦风格化特征显著,基于湘西地方音乐设计特殊音列,使乐曲整体充满湘西风情。
乐曲结构突破传统“起承转合”,构建“引子-慢板-华彩-快板-尾声”的多段式布局,主体围绕四季主题推进。王中山引入同主音b小调与B大调的交替转调,并在快板与华彩段落中运用降B大调实现音乐对比,利用预设变化音自然完成调性过渡,赋予旋律新鲜张力。
《溟山》的演奏技法革新堪称革命性。中段左手承担核心旋律,需以快速轮指完成高强度节奏型(如“5656 2323”),强调指法精准与力度平衡。泛音需用小指轻触琴弦0.5处,并配合刮奏实现连续音效;左手拍板及擦弦技法融入节奏韵律,而结尾的刮奏与琴板击打将情绪推向高潮,完成从静谧到激昂的情感蜕变。
整首作品呈现情绪起伏的“慢-快-慢”节奏曲线。开篇以浑厚钩劈营造空灵意境,渐快后进入轻快小快板;转调段落再现悠扬旋律,随即发力至双手快速轮指的高潮,最终归于悠远尾声,完整诠释大山由隐秘到蓬勃再回归静谧的生命历程。王中山通过此曲将古筝技艺推向新维度,成为考核与演奏的高难度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