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节假日通常指国家规定的具体放假日期,而非整个假期。例如春节法定假日仅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共3天,但实际通过调休可能形成7天长假。关键点在于:法定日期具有强制性休假权,调休部分属于弹性安排,加班工资计算也仅针对法定当日。
我国现行法定节假日共13天(2025年起新增除夕和5月2日),具体日期明确为:元旦1月1日、春节初一至初三、清明/劳动节(5月1日)/端午/中秋当日各1天、国庆10月1日至3日。这些日期若逢周末需补假,而调休形成的连续假期不属于法定范畴。例如国庆7天长假中,仅前3天为法定假日,后4天为调休或周末。
法定节假日当天加班需支付3倍工资,而调休期间加班按普通加班费标准计算。用人单位若未安排法定假日休假,劳动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部分公民假日(如妇女节、青年节)仅针对特定群体,且逢周末不补假。
区分法定节假日与实际假期长度至关重要,既关乎劳动者权益,也影响企业用工成本。建议通过国务院发布的年度放假安排确认具体日期,避免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