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确实存在野鸡院校风险,但需注意官方已明确打击此类机构。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野鸡院校存在性
-
存在事实
部分不法机构通过伪造高校名称、篡改校名等方式冒充正规院校,如“广东电子信息技术学院”蹭“广东电子职业技术学校”名义,“上海财经学院”冒用“上海财经大学”历史名称。湖南屈原大学等机构因未获教育部审批,属于非学历教育机构。
-
招生手段
采用“广撒网”模式,通过虚假录取通知书、承诺“低分高录”“包过毕业”等诱饵吸引考生,部分机构甚至不通过教育部门审批,发放无法在学信网查询的无效毕业证。
二、防范建议
-
官方渠道核实
通过教育部官网“全国高等学校名单”系统查询学校资质,核对招生代码(正规高校均有独立代码)。避免轻信“XX分校”“XX学院”等相似名称。
-
警惕虚假宣传
不接受“不用填志愿”“高薪就业”等承诺,核实学校官网信息完整性及权威性,避免因信息漏洞受骗。
-
利用公开数据对比
查看近三年高校录取分数线、招生计划等公开数据,正规高校信息透明可查,而野鸡大学数据难以获取。
三、政策与打击
教育、公安等部门持续整治“野鸡大学”,但因其隐蔽性强,仍需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2023年教育部已明确将此类机构列为非法招生,但源头治理难度较大。
总结 :高考志愿填报需谨慎,建议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学校资质,避免轻信虚假宣传,确保志愿填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