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汛情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在皖南山区和沿江流域,尤其是黄山、六安、宣城等地,这些区域因极端暴雨频发、河湖水位暴涨、地质灾害风险高,成为防汛重点。2024年梅雨季数据显示,歙县昱岭关站降雨量达1292.7毫米,黄山市5天平均降雨量创历史第一,导致村庄“断路断电断网”,直接经济损失超97亿元。
-
皖南山区(黄山、宣城、池州)
受地形影响,暴雨极易引发山洪和泥石流。歙县县城曾两度被淹,休宁县、祁门县等地因红色地质灾害预警多次转移群众。新安江流域水位18小时暴涨4.2米,练江两次超保证水位,山区水库超汛限现象普遍。 -
六安及大别山周边
西汲河堤防曾发生漫破险情,500余人紧急抢险。作为淮河重要支流区域,六安承担着分洪压力,霍邱县多个蓄洪区在汛期反复启用,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94万亩。 -
沿长江流域(芜湖、马鞍山、安庆)
长江干流安徽段超警19天,支流水阳江、滁河水位逼近历史峰值。安庆潜山市、岳西县2025年5月仍面临山洪蓝色预警,短时强降水雨强超50毫米/小时。 -
皖北旱涝急转风险区(阜阳、亳州)
虽以干旱为主,但突发强降雨易致淮河支流涡河、颍河水位骤升。2024年皖北近1000万亩耕地因旱情延误播种,后续暴雨又引发内涝。
提示: 安徽防汛需关注“南北差异”,皖南重点防范山洪和地质灾害,沿江流域警惕干支流洪水叠加,皖北需统筹抗旱与排涝。实时跟踪气象预警,提前转移高风险区人员是减灾关键。